(网经社讯)近日,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《2023年2月网约车市场运行监测信息报告》显示,该市网约车市场在经历多年高速扩张后,首次出现证件核发量环比双降,同时平台合规率与服务投诉率数据反映出行业深层次矛盾。业内人士指出,这一趋势或预示全国网约车市场将进入“存量竞争”阶段,监管与平台需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。
核发量双降折射市场饱和信号
据网经社移动出行台(DCX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截至2023年2月,成都市共依法许可网约车平台138家,但当月仅核发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》2635个,环比下降14.45%,核发驾驶员证2027个,环比下降15.65%。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证件核发量缩减,目前全市仍有有效运输证22.2万个、驾驶员证31.18万个,但日均在营车辆仅7.26万辆,日均活跃驾驶员7.33万人,这意味着超60%的持证车辆与驾驶员处于闲置状态。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专家王鹏分析称:“核发量下降与存量资源过剩并存,表明市场新增需求已无法消化现有供给,平台盲目扩张模式难以为继。”
单车营收数据揭示成本压力
在市场运营效率方面,报告披露成都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16.3单,日均营收约332.7元(未扣除平台抽成、车辆租金及能源成本)。以新能源车日均电费约80元、租赁费120元估算,扣除后司机实际收入不足130元/日,若计入平台抽成(行业平均20%-30%),部分司机甚至面临“倒贴钱”困境。成都出租车行业协会会长李强表示:“低订单密度与高运营成本挤压司机生存空间,可能导致行业吸引力下降,进而加剧合规车辆与驾驶员流失。”
合规率未达标平台暴露监管漏洞
在合规性方面,优E出行、365约车等5家平台的双证合规率(订单中车辆及驾驶员均持有效证件比例)未达99%,其中包含头部平台滴滴出行(含花小猪)。中国政法大学交通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明指出,合规率不达标折射平台在证件审核、车辆接入等方面的管理漏洞,而滴滴等平台因体量庞大,其合规问题或引发连锁反应,加剧市场竞争不公平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报告未披露具体平台的合规率数值,仅列出未达标名单,这一信息透明度不足或影响公众监督效力。
投诉与违章数据映射服务质量短板
服务监管数据显示,网路出行、AA出行等5家平台投诉率居前,而美团打车、善急打车等平台的客运违章率则“名列前茅”。投诉热点集中于“司机拒载”、“平台定价不透明”及“安全纠纷”,违章问题则涉及“超范围运营”和“违规拼车”。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刘婷认为,投诉与违章高企暴露部分平台在司机培训、定价机制及安全管控上的短板,尤其是在聚合平台模式下,主体责任模糊化加剧了监管难度。此外,投诉率与违章率榜单中平台的重叠现象,暗示服务质量与合规经营存在强关联性。
构建“动态调节+精准监管”机制
面对市场增速放缓与矛盾凸显,首先,建立运力动态调节机制,根据订单需求与车辆饱和度设定准入门槛,避免资源浪费;其次,提升监管科技水平,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平台抽成比例、司机工作时长等关键指标,保障从业者权益;最后,推动平台从“规模竞争”转向“服务竞争”,通过差异化定价、司机分级管理等手段提升行业整体健康度。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治理,重点整治无证运营、低价倾销及数据造假等行为,并探索建立网约车市场“红黄牌”预警制度。
成都网约车市场的现状或成为全国行业的缩影。在政策收紧、需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活力,保障司机权益与乘客体验,将成为决定行业未来走向的核心命题。